帝一起名

当前路径: 首页 >> 宝宝起名

全国孙姓是一家吗,孙姓宗族的历史如何?

孙姓宗族的历史如何?

孙姓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现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十二位,人口约2200万。

在历 史上,孙姓族人多以太原、陈留、乐安、东莞、吴和富春为郡望。 春秋战国初期,姬姓孙氏一直世袭卫国上卿,权倾一国。

当时,孙姓一族在河南地区发展较快。 到了 春秋末期,因孙姓一族在卫国失宠,于是北迁到了晋国。

总体看来,姬姓孙氏在秦汉以前的几百年间主要 繁衍播迁于河南省境。 此间,还有发源于山东的妫姓孙氏一支得以蓬勃发展,并在战国时期出了一位赫赫有名的军事家孙 武,并且其子孙明因父功而被封在富春,称富春侯。

逐渐形成孙氏南方的著名郡望吴郡。后因社会动乱, 孙氏子孙都播迁到了今江苏、浙江和福建一带。

秦朝时期,妫姓孙氏成为全国孙氏的核心。该支氏族不断由山东向四周播迁,西进山西太原,南达浙 江南部,向西南达到湖北。

秦汉之际,大量孙姓族人繁衍于今山西和浙江,其中太原一带的孙氏繁衍最为繁荣,形成了孙氏历史 上最大的望族。 此时,江南的浙江富春一带的孙氏也成了当地望族。

东汉末年,由于北方战乱,中原河淮地带的世族和民众纷纷举家南迁。江南孙氏一族组织流民屯田 开荒,因孙氏氏族跟富春孙氏是同宗,也随着南迁的民众南下,寻找安身之地。

三国时期,由于孙坚父子在江南建立了吴国,孙姓氏族的发展达到了顶峰。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和江南的孙氏都得到了迅速发展,出现一批孙氏名家大族。

后因北方连年战 乱,孙氏族人大举南迁,使得孙姓族人的分布更加广泛。 西晋末年,为躲避“八王之乱”的波及,很多孙氏族人都随着南迁的大军渡江南下,迁居到了南方。

唐朝时,随着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河南部分孙氏族人迁居到了福建一带。 宋朝时期,孙姓人口约有1〇〇万人,约占当时全国人口的1。

34%左右,为宋朝第十一位大姓,人口主 要分布在安徽,河南、山东、江苏、江西、河北、四川、浙江、湖南和湖北等地。到宋朝末年,孙姓分布成人数 以长江以北为多、皖豫鲁苏为聚集区的格局。

明朝初期,孙姓作为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到了贵州、云南。 清朝末期,随着闯关东的风潮,孙姓人口进入到东北三省。

至此,孙姓人口的足迹遍布到了大江南北。 现今,全国三十多个省市区都有孙氏人口分布,其中以东北三省、山东、河南、河北、安徽,江苏和浙江 等地最多。

姓名的起源孙姓的起源是什么,为什么要姓孙呢?

孙起源于 卫辉市 分布:河南、山东、台湾、安徽、黑龙江、河北、辽宁、江苏、吉林 一 孙姓主要由五大来源组成:姬姓、芈姓、妫姓、子姓和外姓的改姓。

第一支出自姬姓。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封其同母弟姬封于康,侯爵,史称康叔。

周武王死后,周成王年幼,三监联合殷王武庚叛乱,为周武王四弟周公旦所平定。康叔因出兵平武庚之乱有功,封为怀侯。

周成王以康叔为司寇,赐卫之宝祭器,欲移康叔于卫。康叔死后,周成王正式封康叔之孙考伯于卫,侯爵,古城在今河南北部淇县东北朝歌城,故史称康叔为卫康叔,乃追称之名。

春秋初,卫武公佐周伐西戎有功,被周平王赐为公爵。卫武公之子公子惠孙,惠孙之孙武仲乙,武仲家族以祖父之字为氏。

这支姬姓孙氏至少有2 700多年的历史。 第二支源出芈姓。

春秋初,楚王蚣冒之孙?贾,?贾之子?艾腊,也称孙叔敖,孙叔为其字,出任楚庄王的令尹,其子孙以其字为氏。 孙叔敖居于期思,即今河南淮滨东南。

这支芈姓孙氏也有2 600年的历史。 第三支系自妫姓。

公元前1046年周灭商,周武王封商均的直系后裔妫满于陈。公元前672年,陈厉公之子陈完逃奔齐国,改陈氏为田氏。

齐景公(公元前547一前490年在位)时,陈完五世孙田桓子,即齐大夫田无宇,其子田书因伐莒有功,齐景公封田书于乐安,古城在今山东惠民,并赐姓孙氏。 这支妫姓孙氏也有2 500多年的历史。

第四支血缘子姓。商朝末,朝纲混乱,纣王昏淫,纣王叔父比干,商之贤臣,因直谏而被杀,子孙避难改姓,其中一支以本为王族子孙之故,遂姓孙氏。

这支子姓孙氏也有3000多年的历史。 第五支来自外姓和少数民族的改姓。

其他姓改孙姓的最主要的事件有:战国名士荀子的后裔在西汉时为避汉宣帝名讳,改为孙姓;西汉滕公夏侯婴之曾孙夏侯颇,随外祖父姓而改姓孙;三国时孙坚部将俞河改姓孙。少数民族使用孙姓主要有:唐朝契丹人孙姓;清朝满洲八旗姓孙佳氏全族改孙姓。

这些外族与汉族长期混居后多数被同化成汉族孙姓。 孙姓自商末周初立姓之后,一直活跃在河南和山东一带。

春秋初,姬姓孙氏一直世袭卫国的上卿,权倾一国,孙姓在河南地区发展很快,到春秋末,孙氏在卫国失宠,北迁晋国。发源在山东的妫姓孙氏发展得蓬蓬勃勃,尤其在战国时期出了一位赫赫有名的军事家孙武,其子孙明因父功而封富春侯,封地在今浙江富阳,形成了孙氏的南方著名郡望吴郡。

秦汉以后,妫姓孙氏成了全国孙姓的主力,由山东向四周拓展,西进山西太原,南达浙江南部,向西南达到湖北。三国时,孙坚父子在江南建立了吴国,孙氏的发展达到了顶峰。

在魏晋南北朝时,北方、中原和江南的孙氏都得到了迅速发展,出现一批孙氏名家大族。到了唐宋时期,孙姓已遍布于大江南北、五湖四海。

在宋朝形成的"百家姓"中,第一句就是赵钱孙李,可见孙姓的社会地位和影响。明末清初,孙姓也进入了台湾。

当代孙姓的人口已达1 848万,为全国第十二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1.54。从明朝至今600年中孙姓人口由119万激增到1 848万,增长了近16倍。

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 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孙姓人口的增加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

这1 000年中孙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V"形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山东、河南两省,大约占孙姓总人口的28;其次分布于安徽、黑龙江、河北、辽宁、江苏、吉林,这六省又集中了42。

山东为当代孙姓第一大省,居住了孙姓总人口的16.9,占省总人口的3.3。占省人口比率最高的省份是黑龙江(3.5)和吉林(3.4)。

以长江为分水岭,孙姓显示了北多南少的分布格局,形成了华东沿海省份连接东北三省的孙姓分布带。在最近的600年期间,孙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其特点是由东南部向华中、华北强劲地回迁,同时,出现了黄河下游的孙姓人群向东北地区的大量移民。

二 孙氏祖先文王 历代事迹辉煌 孙姓在历史上,一直就是一个了不起的姓氏,历代的伟人名士辈出。 这个著名的姓氏,根据《姓纂》的记载,其最早的祖先是周文王。

周朝是一个实行封建制度的社会,周文王的第8个儿子康叔,就被封于卫。传到卫武公的时候,武公的儿子惠孙做了卫国的上卿,惠孙的这一支,主拿孙字当作了他们的姓氏。

当时的卫国,就是现在山西太原一带。《姓纂》的这一段考据,已被后世所共认——孙姓的祖先可以远溯到3000多年前的周文王。

不过,到了汉唐之际,却又有人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说法: 《唐宰相世系表》写道:“又出毕姓,孙叔敖后,又齐陈无宇之子书,伐莒有功,景公赐姓孙,食采于乐安,子孙因乱奔吴,孙武为吴将,其后也。 ” 《汉孙根碑》说:“先出自殷比干。”

《汉书》:“夏侯婴为滕令奉军,号滕公,其曾孙颇尚主,主随外家姓号公主,故公子孙又为孙氏。” 《汉书》:“荀卿避汉宣帝讳改孙氏。”

以上的这些说法,说明了三点: 第一,孙氏姓源,后世仍不敢真正确定,所以才有源于比干,孙叔敖等不同的说法。 第二,由于各种因素,或因功赐姓、或随外家改姓,或避帝讳,曾有多人放弃原来的姓氏,。

孙这个姓在全国有多少

当代孙姓的人口已达1 848万,为全国第十二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1.54。

从明朝至今600年 中孙 姓人口由119万激增到1 848万,增长了近16倍。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 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 增长了13倍。

孙姓人口的增加速度高,分布于安徽、黑龙江、河北、辽宁、江苏、吉林,这六省又集中了42。山东为当代孙姓第一大省,居住了孙姓总人口的16.9,占省总人口的3.3。

占省人口比率最高的省份是黑龙江(3.5)和吉林(3.4)。以长江为分水岭,孙姓显示了北多南少的分布格局,形成了华东沿海省份连接东北三省的孙姓分布带。

在最近的600年期间,孙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其特点是由东南部向华中、华北强劲地回迁,同时,出现了黄河下游的孙姓人群向东北地区的大量移民。

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分别是鲁桓公的三个儿子庆父他们是一个

1、古代对兄弟的排行用伯、仲、叔、季来表示。

孟孙氏本为仲孙氏,庆父字仲,避讳而改成孟孙氏。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的始祖都是鲁桓公的儿子,孟孙氏始祖庆父,叔孙氏始祖叔牙,季孙氏始祖季友。

合称三桓。他们是鲁桓公的庶子(就是非正妻所生的儿子,按周制,正妻所生的儿子称为嫡子,年龄最大的称为嫡长子,嫡长子才有资格继承爵位)。

2、齐景公是姜姓(姜子牙的后代),鲁国是姬姓(周武王弟弟周公旦的后代),孔子是宋国贵族的后代,没有血缘关系,所以,齐景公、孔子与季氏、孟氏无关。3、齐景公说“以季、孟之间待”孔子,也就是说要用像对待“三桓”的礼仪来对待孔子,因为孔子虽非贵族,却是鲁国的执政,这种礼仪是表示尊崇。

4、孔子那一套是繁文缛节,虽然能治理好国家,但对于“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时期而言,他的政治意图要想实现是一个漫长而理想化的过程,注定失败。齐景公才不怕他呢(虽然很赏识他)。

5、在齐景公那个时代,周天子仍是天下共主,没有什么统一中国的说法,齐景公要想统一天下只能招致诸侯的讨伐。




上一篇     下一篇


网友在看


友情链接

首页 | 帝一起名 | 帝一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