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一起名

当前路径: 首页 >> 宝宝起名

本草纲目药材名字大全,本草纲目中有哪些中药

本草纲目中有哪些中药

全书共 52 卷,收载药物 1892 种,其中植物药计有 1094 种,动物药 443 种,矿物药 161 种, 其他类药物 194 种。

李时珍新补入药物 374 种。该书图文并茂,有药物图 1109 幅。

作者为 了增加该书的临床参考价值,于若干药的论述中附录临床处方 11096 首,其中 8000 多首来 自作者临床经验之总结或多年之征集,有着较好的参考价值。 基本所有的中药都包括了你要我给你列举几种?追问:五种追答:【麻黄】 发汗解表:用于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脉浮紧等表实证。

《麻黄汤》 宣肺平喘:用于喘咳实证。 《三拗汤》《小青龙汤》《麻杏石甘汤》 利水消肿:用于水肿兼有表证,恶寒发热,脉浮等。

《越婢汤》《越婢加术汤》 【桂枝】 发汗解表:用于外感风寒表证,无论有汗无汗均可应用。《桂枝汤》《麻黄汤》 温经止痛:用于风湿痹痛,胃寒腹痛、经闭、痛经。

《桂枝附子汤》《小建中汤》《温经汤》 助阳化气:用于痰饮证和膀胱蓄水。《苓桂术甘汤》《五苓散》《桂枝甘草汤》 【紫苏】 发汗解表:用于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痛鼻塞等。

《杏苏散》《香苏散》 行气和胃:用于脾胃气滞,胸闷呕吐之证。 解鱼蟹毒:用于进食鱼蟹中毒引起腹痛、呕吐、腹泻等。

【荆芥】 祛风解表:用于外感风邪,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荆防败毒散》《银翘散》 透疹:用于麻疹透发不畅而有表证。

止血:用于衄血、便血、崩漏等出血证(炒碳用)。 【细辛】 发散风寒:用于阳虚外感,恶寒发热,无汗脉沉等。

《麻黄附子细辛汤》 祛风止痛:用于头痛、牙痛、痹痛。《川芎茶调散》 温肺化饮:用于肺寒咳嗽,痰多清稀。

《小青龙汤》 【白芷】 散寒通窍:用于外感风寒,头痛鼻塞。 《九味羌活汤》 祛风止痛:用于风邪所致的眉棱骨痛、牙痛、头风痛、鼻渊头痛。

《川芎茶调散》 消肿排脓:用于疮疡肿痛,为外科常用药。《仙方活命饮》 燥湿止带:用于寒湿带下,色白清稀。

追答:【 】里的是中药名字,其他是功效。

中药材名称大全

化痰止咳、清利头目、和中健胃、利小便。

1、美化肌肤 要想拥有美丽的肌肤就要多食茼蒿,因为它能改善肌肤粗糙的状况。 2、养心 茼蒿具有四种强化心脏的药效成分,它的香味是茼蒿特有的药效成分。

3、整、通肠健胃 茼蒿中含有特殊香味的挥发油,有助于宽中理气,消食开胃,增加食欲,并且其所含粗纤维有助肠道蠕劝,促进排便,达到通腑利肠的目的。 4、去除胆固醇 茼蒿含有新鲜且为深绿色的色素,叶绿素具有去除胆固醇的功效。

5、降血压利小便 茼蒿也含有丰富的钾,能将盐分运出体外,对于患高血压的人来说可以说是最佳的食用蔬菜。 如何挑。

中药的名字有那些

呵呵 中药几百种呢 不是轻松能说完滴

说两个吧

何首乌

名称来历

唐朝文人李翱曾写过《何首乌传》。何首乌原来是一个人的名字,后李时珍根据史料记载,把原来的“夜交藤”改名为“何首乌”。

据《本草纲目》记载,何首乌一名野苗,二名交藤,三名夜合,四名地精,五名何首乌。本出顺州今晋兴县,江南渚道皆有。

性味归经--苦、甘、涩,温。归肝、心、肾经。

何首乌据称是(元和七年813年)顺州南河县(今广西陆川县西)人何田儿所发现,常年服用活到160岁。主产河南、湖北、贵州、四川、江苏、广西等地。

主治 解毒,消痈,润肠通便。用于瘰疠疮痈,风疹瘙痒,肠燥便秘;高血脂。

传说

何首乌的名字是有来历的。据说,很久以前,有一老一少两个人,到很远很远的深山里去采药。已经好多天没见到人了,突然有一天,他们面前竟然站立着一个人!一个男人!一个黑发齐腰黑髯齐胸的男人!一个满面红光双目炯炯有神的男人!顿时,把一老一少的两个人吓坏了!老者哆嗦着问,你是谁?是人?是鬼?还是神?对方用不很清楚的话语问:你,你们是干什么的?你们不是抓丁的吧?这一问,倒把一老一少两个人问楞住了,抓丁?抓什么丁?不是抓丁就好就好,那个男人低头自语道。又抬起头问,秦始皇还抓丁吗?那老者更愣住了,什么秦始皇,现在是汉武帝元光三年啦,后来仔细询问才知道,此人为避秦抓丁,逃入深山,从未出去,不知世事变迁,竟已近百年。问其所食,指一长藤植物,说春夏秋食其藤,冬食其土中果。问其物名,未知。老者见该世外之人食之,发乌黑油亮,故取其名曰:合首乌,后误传为何首乌。

------------------------------------------------

三七(田七)

名称来历

西南边陲的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壮族和苗族有着不同的居住习惯:壮族居水头,苗族居山头。居住山头的苗族祖先,擅长狩猎。狩猎中难免遇到外伤出血。他们将一种野草嚼烂敷于外伤出血处,伤口就如漆粘物一样被封住了,出血停止了。苗族的祖先将这种野草叫作“山漆”。

这种神奇的草药在民间代代相传,因为“山漆”与“三七”同音,在流传中便将“山漆”记作“三七”。三七作为药物使用的历史,可能已有千年之久。

1436年云南名医兰茂所著《滇南本草》中,已有“土三七”记载,既有“土三七”,当然就有“三七”了。1578年,李时珍的名著《本草纲目》,首次记载“三七”这种药物,并写道:“彼人言其叶左三右四,故名三七,盖恐不然。又云:本名山漆,谓其能合金疮,如漆粘物也。此说近知,金不换,贵重之称也。”由此可见,李时珍当时从植物和功用两方面对“三七”这一名称进行了肯定。

由于历史上曾以广西田州府为三七的集散地,故“三七”又称“田七”。

三七具有散瘀止血,消肿定痛之功效。主治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崩漏,外伤出血,胸腹刺痛,跌仆肿痛。

《本草纲目》一共收集了多少种药物

《本草纲目》共有52卷,载有药物1892种,其中载有新药374种,收集医方11096个,书中还绘制了l111幅精美的插图,是我国医药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

它的成就,首先在药物分类上改变了原有上、中、下三品分类法,采取了“析族区类,振纲分目”的科学分类。它把药物分矿物药、植物药、动物药。

又将矿物药分为金、玉、石、卤石四部。植物药一类,根据植物的性能、形态、及其生长的环境,区别为草、谷、菜、果、木等5部;革部又分为山草、芳草、醒草、毒草、水草、蔓草、石草等小类。

动物一类,按低级向高级进化的顺序排列为虫、鳞、介、禽、兽、人等6部。还有服器部。

《本草纲目》共分为16部62类。这种分类法,已经过渡到按自然演化的系统来进行了。

从无机到有机,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这种分类法在当时是十分先进的。尤其对植物的科学分类,要比瑞典的分类学家林奈早二百年。

它是几千年来祖国药物学的总结。这本药典,不论从它严密的科学分类,或是从它包含药物的数目之多和流畅生动的文笔来看,都远远超过古代任何一部本草著作。

在这部书中,李时珍指出了许多药物的真正效用,如常山可治疟疾,延胡索能够止痛。他还举了日常生活中容易中毒的例子,象锡做盛器,因有毒素能溶解在酒中,久而久之,会使饮酒的人慢性中毒。

他在写作中遇到难题时还跑到实地进行观察。如看到旧本草中所说,穿山甲吞食蚂蚁是通过鳞甲来诱捕。

他觉得奇怪,认为百闻不如一见,他搞到一只活穿山甲,仔细观察了它的生活规律后,发现它是用舌头吃蚂蚁。他又解剖了穿山甲的胃囊,发现里面竞有蚂蚁一升之多,于是写下了这段记载。

李时珍就这样认真刻苦,一丝不苟地写下了他的巨著《本草纲目》。由于他在书中批判了水银“无毒”,久服“成仙”“长生”等说法,当时皇帝大臣都信道士们的水银炼丹,所以这部著作大书商们都不敢出版,直到他死后于公元1596年才与读者见面。

出版后立即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人们到处传播它,并进行翻刻,成为医生们的必备书籍。从17世纪起《本草纲目》陆续被译成日、德、英、法、俄等五国文字。

1953年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共收集531种现代药物和制剂;其中采取《本草纲目》中的药物和制剂就有100种以上。 《本草纲目》不仅在药物学方面有巨大成就,在化学、地质、天文等方面,都有突出贡献。

它在化学史上,较早地记载了纯金属、金属、金属氯化物、硫化物等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同时又记载了蒸馏、结晶、升华、沉淀、干燥等现代化学中应用的一些操作方法。

李时珍还指出,月球和地球一样,都是具有山河的天体,“窃谓月乃阴魂,其中婆娑者,山河之影尔”。《本草纲目》不仅是我国一部药物学巨著,也不愧是我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正如李建元《进本草纲目疏》中指出:“上自坟典、下至传奇,凡有相关,靡不收采,虽命医书,实该物理。” 《本草纲目》编写后,李时珍希望早日出版,为了解决《本草纲目》的出版问题,70多岁的李时珍,从武昌跑到当时出版业中心南京,希望通过私商来解决。

由于长年的辛苦劳累,李时珍终于病例在床,病中嘱咐他的孩子们,将来把《本草纲目》献给朝廷,借助朝廷的力量传布于世。可惜李时珍还没有见到《本草纲目》的出版,就与世长辞了。

这年(1593年),他刚满76岁。 不久,明皇帝朱诩钧,为了充实国家书库,下令全国各地向朝廷献书,李时珍的儿子李建元,将《本草纲目》献给朝廷。

朝廷批了“书留览、礼部知道”七个字,就把《本草纲目》搁置一边。后来仍在南京的私人刻书家胡承龙的刻印下,在李时珍死后的第3年(1596年),《本草纲目》出版了。

公元1603年,《本草纲目》又在江西翻刻。从此,在国内得到广泛的传播。

据不完全统计,《本草纲目》在国内至今有三十多种刻本。 公元1606年《本草纲目》首先传入日本,1647年波兰人弥格来中国,将《本草纲目》译成拉丁文流传欧洲,后来又先后译成日、朝、法、德、英、俄等文字。




上一篇     下一篇


网友在看


友情链接

首页 | 帝一起名 | 帝一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