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先说“眀”,古时是有这个字的,是明的另一个写法, 眀míng ◎ 视。
◎ 古同“明”。 2、那“大明湖”三字中的“明”字多了一点,不是日月之明竟成了目月之“眀”了呢?导游的说法是:这“大明湖”的“明”字多了一点,“趵突腾空”胜景,那趵突泉古石碑上的“突”字却少了一点,妙就妙在这里。
那一泓水,是被吕祖殿的吕洞宾仙人拂尘轻轻一甩,腾空落到这百泉之汇的“大明湖”来了! 这“大明湖”三字,是从清嘉庆大明湖碑上拓下来的,碑则为嘉庆书家登州人于书佃书丹。时任济南?T源书院教授(训导)的于先生,可不是当今那些走江湖的书法家,写错别字的可能性不大。
那么,他何以又多写了一点,岂不怪乎哉? 其实,答案是有的。济南已故蒲学大师路大荒先生,早就对此做出过绝妙而令人叹服的解释。
他说:于教授之所以这样写,与后来在济南?T源书院当博导(主讲)的另一位书家何绍基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画龙点睛之笔。何博导当年在四川作学政时,就把成都武侯祠称颂诸葛亮的匾额“明良千古”,多点了一点,有意将“日”书为“目”。
细想想,大荒先生所言极是。当年三国鼎立,那蜀主刘备“刘大耳儿”虽说本事不大,但也绝非有眼无珠之辈,他龟儿子那双长目——眼睛还是蛮有识人之明的哩,看准了诸葛亮是古今难得忠贞不二的良臣,所以才临死前没把这位老臣罢官也打倒,而是白帝城放心托孤,死而瞑目。
于是这刘“明”主也就占了“良”臣的光,跟着武侯诸葛亮一起大名传“千古”了。 古人有诗云:山是眉峰聚,水是眼波横。
其意正在表明——大明湖就是济南的眼睛! 参考 《大明湖野史》。
网友在看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