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据《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古今姓氏书辨证》等有关资料所载,出自子姓,以国为氏,为周代宋国微子启的后裔。
2、据有关资料所载,古代嬴姓各部族首领伯益之后作士于萧,便以萧为姓,其后代延袭姓萧。3、据《续通志·氏族略》、《姓氏词典》、《古今姓氏书辨证》等有关资料所载,出自少数民族改姓或被赐姓,得姓萧。
汉朝时巴哩、伊苏济勒、舒噜三族被赐姓萧,两晋南北朝时契丹巴哩、伊苏济勒、部噜三氏改姓萧。4、金文中“赵”大部分写作“肖”,所以古肖(读赵音)姓基本上都是赵姓,如“相邦赵戈”写作“相邦肖戈”。
现肖姓则大部分是“萧”讹写而来。扩展资料:“萧”和“肖”是两个古已有之的姓氏。
萧姓出现很早,据《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广韵》《古今姓氏书辨证》等书记载,殷商贵族微子启本为子姓。周灭商后,封微子于宋(今河南商丘南),是为宋国。
春秋前期,其支系裔孙大心平叛有功,被封于萧(今安徽萧县西北),因以萧为氏,萧叔大心之名,见于《左传•庄公十二年》。后世萧姓名人,有西汉***丞相萧何、御史大夫萧望之,南朝梁武帝萧衍、昭明太子萧统,唐初做过宰相并被图形于凌烟阁的萧瑀,等等。
萧姓分布甚广,人口众多,现为中国人数最多的五十个姓之一。此“萧”《广韵》音苏雕切,今读xiāo。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肖氏宗族中国新闻网-萧、肖姓氏用字混而不分 肖扬院长到底姓什么?。
张氏荣耀大姓 历史人材辈出 张,是一个十分荣耀的大姓,历史悠久,族大支繁,人材辈出。
姓张的人要是数起“家珍”来,恐怕很少有人能比得过他们。 《姓纂》上面说:“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为弓正,观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张星,因姓张氏。”
《姓氏考略》上又说:“挥造弧矢,受封于张,后为弓氏、张氏、望出太原。 ” 《风俗通》上则指出:“张、王、李、赵、黄帝赐姓。”
由以上三段记载看来,张姓的祖先,可以直接追溯到五千年前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黄帝,是黄帝的直系后裔,而不必像许多别的姓氏一样,须得费点力气才能拐弯抹角地找到自己是黄炎子孙的证明。 光是这一点,张姓的人就要比别人幸运而神气得多了。
其次,张姓还有一个可以自夸的地方,就是他们的祖先挥,是古代的重要武器弓矢的发明者。使用弓矢以前,必须先用力气把它张开,所以挥的后代有的姓弓,有的姓张。
现在姓张的人介绍自己的姓氏时,每每使用“弓长张”的说法,实在非常有道理,也足见中国文字的无比巧妙。 这一支由黄帝直接传下来的张姓,最初的发源地,是在今山西省的太原一带。
到了大约三千年前的周代,黄帝的另外两支姬姓的后代,又有以张为姓的。其一,为据元代袁桷《张氏宗谱序》上所说的:“张姓出于姬姓,至周而氏者祖于韩,其得望者十二,曰襄阳、洛阳、河东、始兴、冯翊、吴郡、平原、清河、河间、中山、曰魏、曰蜀。
” 其二,则系根据《通志氏族略》所说的:“晋有解张,字张侯,自此晋国始有张氏;出清河、南阳、吴郡、安定(在今甘肃省)、敦煌、武威、范阳、犍为、沛国、梁国、中山、汲郡、河内、高平十四望。” 由此可见,张姓与姬姓,固然是五千年前同时受黄帝赐姓的姓氏,但是,到了两千年后的周代,由周文王的姬姓后裔所建立的韩国和晋国,又都有人以张为姓,这两支张姓而且后来居上,繁衍很广,在襄阳、洛阳等26处地方都是望族。
因此,汉族的张姓,追溯起来虽然同为黄帝轩辕氏的后裔,但其得姓之先后有别,支派也有不同,后来使得张姓成为汉族一个大姓的,则主要是张姓的后裔,他们族大人众,繁衍到今天,几乎只要有华人的地方,就会有姓张的人出现。 历来张姓的济济多士,人材辈出,更足以羡煞别人,从战国时游说六国连横事秦的张仪开始,历代的史籍之中,就满载着张姓之人的事功和成就,他们不但在事功上出人头地,对于学术、艺术、以及医学等方面,也有了不起的贡献 在以往的字典中(比如商务印书馆的《现代汉语词典》、《新华字典》),“肖”作为“萧”姓的俗字,一直留有一席之地。
这是符合客观事实的,也说清楚了“肖”和“萧”的关系。大家都知道,姓xiāo的人写“萧”和“肖”的都有,但一般不能混用。
写“萧”的,比如“萧红”、“萧军”、“萧乾”,绝不允许被写成“肖”;同样,写“肖”的,比如“肖复兴”,被写成“萧”,恐怕也会感到别扭,就更别提要读成xiào了。 所以,尽管“肖”是“萧”姓的俗字,但实际生活中,认为自己姓“萧”和姓“肖”的都大有人在。
资料,第三次人口普查中(见该词典附录),按使用频率排序的前500个姓氏中,“萧”姓排在第62位,“肖”姓排在第75位。这说明有相当多的人在户口及身份证上使用“肖”。
如果不能写成“肖”了,身份证又不能随便改,势必造成社会用字的极大混乱。 作为姓氏义的“肖”,在该“规范词典”的正文中没有任何交代,已经让人不知所以了。
再看该词典附录“中国500常用姓氏”中对“肖”姓的注解,就更是让人摸不着头脑。该注解为:“今‘肖’多为‘萧’姓的俗写,读作xiāo。
注意‘肖’不是‘萧’的简化字,萧姓最好不要随意写成肖姓。”既然承认“肖”在500常用姓氏中有它的重要位置(排在第75位)这一事实,也承认它xiāo的读音,那么在正文中就应该能找到相应的注解,否则,该词典就是互相矛盾的,其结果是让“肖”姓人不知所从。
其实这百度上都有的啊~~~随便搜搜不就得了 ~~肖氏的起源一直以来,萧和肖是两个字,不能通用。
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确实引起用字的混乱,后来废除了。但现在仍有人在做速记的时候会使用,比如"数"是"左由右文",现在的年轻人就不懂这些。
“数”还有更简化的写法。所以作为姓氏是应该改回来的。
萧姓寻根溯祖一、大禹贤士伯益后裔,起源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据史籍记载,伯益是个很能干的人,舜时曾负责掌火,“烈山泽而焚之”,使禽兽逃匿,开辟了许多农田;又跟随禹跋山涉水疏通河道,救万民于水火。
伯益的巨大功绩使他的子孙得到封赏,其中一个叫孟亏的,被分封至萧地(今安徽省萧县西北),建立了萧国,并以国为氏。萧孟亏是萧姓第一人。
二、出自商汤,为春秋时宋国萧氏之后。《通志·氏族略》:“萧氏,古之萧国也,其地即徐州萧县,后为宋所并,微子之孙大心平南宫长万有功,封于萧,以为附庸,宣十二年楚灭之,子孙因以为氏。
”《元和姓綦》也持此说。由于宋微子是殷商后裔,而萧国是由微子之孙大心所建,故萧姓源流可追溯到上古圣君商汤。
后世萧姓大多认可此一说法。三、外姓改入据台北萧氏宗亲会印行的《兰陵世家·萧、钟、叶三姓本是一家》记载,宋朝有一将军名钟达,为奸臣所害,抄斩九族,他有七个儿子,其中三个死里逃生,为避害而分别改姓萧、叶。
但此说多有破绽,存疑。此外,金、元时期,在我国北方流播的太一教中,因创教人姓萧,一些非萧姓嗣教者被改为萧姓。
是一个,但又不是一个。
“萧”与“肖”原本是两个不相干的姓氏。在古代,肖姓极为罕见,历代史书都很少见到,甚至连宋代《百家姓》、明代《千家姓》中都不曾见到肖姓,只是在明凌迪知的《古今万姓通谱》中,才首次出现了“肖”姓,载汉代有肖安国、肖绍;明时有肖靖者,宣德时举解元等等。
在廿四史中,也惟有《辽史》、《元史》提到有肖姓人物,均是少数民族。陕西旬邑县发现《肖氏家谱》,详细记载了该地名人肖之葆先后四次参加科举考试的过程。
另外, 萧和肖在古时候就有过混用的历史。(见 ) 事实上萧与肖读音的声调不一样。
现在的肖姓多是第二次简化方案带来的混乱。现代汉语词典上说:“萧”俗作“肖”。
例如,70年代末的初中历史课本中的“萧朝贵”就写作“肖朝贵”,80年代出版的书上“萧华”“萧劲光”都写作“肖华”“肖劲光”。
“萧”与“肖”原本是两个不相干的姓氏。
在古代,肖姓极为罕见,历代史书都很少见到,甚至连宋代《百家姓》、明代《千家姓》中都不曾见到肖姓,只是在明凌迪知的《古今万姓通谱》中,才首次出现了 “肖”姓,载汉代有肖安国、肖绍;明时有肖靖者,宣德时举解元等等。在廿四史中,也惟有《辽史》、《元史》提到有肖姓人物,均是少数民族。
至于“肖”姓的起源,无从查考。网友炎黄传人提供的一则资料很有价值。
陈剑在《战国金文两篇》中提到,“‘(梁惠王)廿七年大梁司寇鼎’,刻铭一行20字:‘梁廿又七年,大梁司寇肖(赵)亡(无)智金寸(铸),为量容半 。下官。
’。
作为国名、姓氏的‘赵’,在古文字材料中大多就写作‘肖’(赵本从肖得声。
)。”
另外,也有人猜测,部分“肖”氏是来自原本姓“萧”,但后来因犯罪被贬姓的家族。这也很有可能。
中国古代有褫夺原有姓氏,贬改他姓以惩罚罪人的作法,萧氏自身就不乏这方面的例子。一个是南梁萧纪,他在与萧绎争位败亡后,萧绎以为他不配再用“萧”这个高贵的姓氏,因此“赐姓饕餮氏”(《梁书》)。
另一个是南齐萧子响,因叛乱被杀,“赐为蛸氏”(《南齐书》)。 萧、肖两姓后来混用,主要是因为近代的汉字简化趋势。
其实,萧字本身已经是简化字,原写作“萧”,多达16笔,也难怪越来越多的人去繁就简,以肖作萧。(部分资料来自《中华姓氏谱萧氏卷》)。
“萧”与“肖”原本是两个不相干的姓氏。
在古代,肖姓极为罕见,历代史书都很少见到,甚至连宋代《百家姓》、明代《千家姓》中都不曾见到肖姓,只是在明凌迪知的《古今万姓通谱》中,才首次出现了 “肖”姓,载汉代有肖安国、肖绍;明时有肖靖者,宣德时举解元等等。在廿四史中,也惟有《辽史》、《元史》提到有肖姓人物,均是少数民族。
至于“肖”姓的起源,无从查考。网友炎黄传人提供的一则资料很有价值。
陈剑在《战国金文两篇》中提到,“‘(梁惠王)廿七年大梁司寇鼎’,刻铭一行20字:‘梁廿又七年,大梁司寇肖(赵)亡(无)智金寸(铸),为量容半 。下官。
’。
作为国名、姓氏的‘赵’,在古文字材料中大多就写作‘肖’(赵本从肖得声。
)。”
另外,也有人猜测,部分“肖”氏是来自原本姓“萧”,但后来因犯罪被贬姓的家族。这也很有可能。
中国古代有褫夺原有姓氏,贬改他姓以惩罚罪人的作法,萧氏自身就不乏这方面的例子。一个是南梁萧纪,他在与萧绎争位败亡后,萧绎以为他不配再用“萧”这个高贵的姓氏,因此“赐姓饕餮氏”(《梁书》)。
另一个是南齐萧子响,因叛乱被杀,“赐为蛸氏”(《南齐书》)。 萧、肖两姓后来混用,主要是因为近代的汉字简化趋势。
其实,萧字本身已经是简化字,原写作“萧”,多达16笔,也难怪越来越多的人去繁就简,以肖作萧。(部分资料来自《中华姓氏谱萧氏卷》)。
中国大陆在20世纪70年代推行二简字之后,“萧”整个字的所有义项都被合并到“肖”(不仅姓氏)。于是所有的萧姓被写为肖姓(如同一简之后刘姓全部被写为刘姓),可后来正式废除二简字之后由于户籍管理部门的相关规章,更改姓氏十分困难,所以肖姓很少有人改回萧姓。
而也有观点认为中国原来就有“肖姓”,但与“萧姓”的源流不同。历史上确曾经寥若晨星地冒出过“肖”姓,但非常罕见。明代凌迪知的《万姓统谱》卷103:“肖:汉,肖安固。肖始、肖玉、肖雩、肖同(俱陈留人,见《印薮》)。明,肖靖,襄城人,宣德中解元。”
但这两姓声调不同,肖(Xiào)姓为稀有姓氏,完全不见于香港台湾或海外华人地区。这可以间接证明如今中国大陆绝大多数肖姓实际上是由于二简字简化的“萧”姓。
请采纳
网友在看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