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姓没有贵贱之分,别人问你贵姓,只是一种尊称。但在古代,某个姓氏一旦成为皇帝的姓氏,立即身价百倍,被尊为国姓,例如《百家姓》里赵姓名列榜首,是因为该书出现在宋朝,而宋朝皇帝姓“赵”。除了国姓,孔子的“孔”姓,另一个“张”姓(据说是玉皇大帝的姓),也成了贵姓。
中国贵姓有哪些?
现代,中国人初次见面,一般喜欢问:“贵姓?”另一方一般回答:“免贵姓啥。”问别人贵姓是对别人的尊重,而说免贵则是一种谦虚的表现。这是中国人的礼貌。而在古代姓氏是有贵贱之分的。
夏商周三代:姓、氏不同
在夏商周三代,姓和氏是不同的,所谓姓明婚姻,氏别贵贱,即是指此。氏是贵族特有的,而平民顶多有个姓。像大家熟悉的孔子,其实姓子,孔子是宋国公室后裔,而宋是商遗民,商王姓子,孔只是孔子的氏。如此说来,称孔子为子孔似乎更确切些。再如屈原,他是楚国公室,楚王姓熊,再上溯的话姓芈[mǐ],屈只是他的氏。
秦汉之后:姓氏合流门阀制度出现
到了秦汉,姓氏逐渐合流,但姓氏的贵贱高下之分不但没消失,反而愈演愈烈。正是这一时期,出现了门阀。所谓门阀乃门第和阀阅的合称,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又称门第、衣冠、世族、士族、势族、世家、巨室等。门阀源于西汉末年,极盛于南北朝。都有哪些门阀呢?像朱、张、顾、陆为代表的“吴姓”,是江南的门阀地头蛇。像王、谢、袁、萧为代表的“侨姓”,是随晋室南渡的门阀过江龙。唐刘禹锡诗云“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即是对以王导、谢安为首的王、谢家族兴衰的感慨。
最著名的门阀还当属隋唐的七宗五姓,分别是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陇西李氏、赵郡李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其中李氏与崔氏各有两个郡望宗族,所以称之为七宗五姓、五姓七望或五姓七家。晚唐唐文宗曾向宰相郑覃家求婚,郑覃宁愿把孙女嫁给九品芝麻官崔皋,也不愿把她嫁给皇太子,文宗感叹道:“我家二百年天子,顾不及崔、卢耶?”
与皇帝同姓是一种荣耀
随着门阀士族制逐渐淡出历史舞台,皇室国姓仍是铁定的贵姓。在封建社会,某个姓氏一旦成为皇帝的姓氏,立即身价百倍,被尊为国姓。能与皇帝同姓是一种荣耀,能同宗同族更是一种无形的政治资产。刘备无权无势无兵,最终能建立蜀汉,姓刘才是其金字招牌。《百家姓》里赵姓名列榜首,是因为该书出现在宋朝,而宋朝皇帝姓赵。
“两个半”贵姓:不能回答“免贵”、“不贵”
除了国姓,唐宋以后还有两个姓氏也成了贵姓。哪两姓?一个孔姓,是孔子的姓,另一个张姓,据说是老天爷(玉皇大帝)的姓,还是张天师的姓。因而,民间说天下只有两个半贵姓,孔张以外,皇家的姓只能算半个。姓这几个姓,如果回答“免贵”、“不贵”,很可能闯祸,因为这冒犯了圣人、神明和皇帝。
“贵”姓
此外,贵姓确也是姓氏。其源流众多,最正宗的一支源自颛顼玄孙陆终,以其分封地贵邑得名。
没有明确排行,东汉是士族门阀兴起的时候,顶级豪门都是累世公卿,并且有家学传世。
比如四世三公汝南袁氏、弘农杨氏_杨彪杨修家族。另外是民家三名宿:颍川陈仲弓,陈群祖父;颍川荀慈明,荀彧叔父;北海郑康成,国渊老师。
以及一些学问世家,比如孔融,圣人之后。另外是次级名门,即有名但非累世公侯,有河内司马家,庐江周氏,江东陆氏等。
士族在司马昭建五等爵时大约有600家,据说之前大约1-2000家。士族有名望但未必有钱有地。
最次也最多的是土豪们,比如沛国曹氏、夏侯氏,江东孙氏甚至涿郡张飞。他们有钱有地,但是没身份没地位,乱世趁乱而起多出此辈。
另外后来雄霸千年的五姓七望有几家在这时兴起或成熟:第一范阳卢氏,因卢植而兴;第二太原王氏,王允;第三清河崔氏,崔琰;第四博陵崔氏,崔钧及子崔州平;第五荥阳郑氏,郑当时及子郑浑、郑泰。其余二宗陇西赵郡二李据说起源更早,陇西李承自秦皇名将成纪李信,名人有李广和唐皇室等;赵郡李出自战国李牧,李密为其后人。
1。
现代,中国人初次见面,一般喜欢问:“贵姓?”另一方一般回答:“免贵姓啥。”问别人贵姓是对别人的尊重,而说免贵则是一种谦虚的表现。
这是中国人的礼貌。 2。
在古代姓氏是有贵贱之分的。 夏商周三代:姓、氏不同 在夏商周三代,姓和氏是不同的,所谓姓明婚姻,氏别贵贱,即是指此。
氏是贵族特有的,而平民顶多有个姓。像大家熟悉的孔子,其实姓子,孔子是宋国公室后裔,而宋是商遗民,商王姓子,孔只是孔子的氏。
如此说来,称孔子为子孔似乎更确切些。再如屈原,他是楚国公室,楚王姓熊,再上溯的话姓芈[mǐ],屈只是他的氏。
秦汉之后:姓氏合流 门阀制度出现 到了秦汉,姓氏逐渐合流,但姓氏的贵贱高下之分不但没消失,反而愈演愈烈。 正是这一时期,出现了门阀。
所谓门阀乃门第和阀阅的合称,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又称门第、衣冠、世族、士族、势族、世家、巨室等。门阀源于西汉末年,极盛于南北朝。
都有哪些门阀呢?像朱、张、顾、陆为代表的“吴姓”,是江南的门阀地头蛇。像王、谢、袁、萧为代表的“侨姓”,是随晋室南渡的门阀过江龙。
唐刘禹锡诗云“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即是对以王导、谢安为首的王、谢家族兴衰的感慨。 最著名的门阀还当属隋唐的七宗五姓,分别是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陇西李氏、赵郡李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其中李氏与崔氏各有两个郡望宗族,所以称之为七宗五姓、五姓七望或五姓七家。
晚唐唐文宗曾向宰相郑覃家求婚,郑覃宁愿把孙女嫁给九品芝麻官崔皋,也不愿把她嫁给皇太子,文宗感叹道:“我家二百年天子,顾不及崔、卢耶?” 与皇帝同姓是一种荣耀 随着门阀士族制逐渐淡出历史舞台,皇室国姓仍是铁定的贵姓。 在封建社会,某个姓氏一旦成为皇帝的姓氏,立即身价百倍,被尊为国姓。
能与皇帝同姓是一种荣耀,能同宗同族更是一种无形的政治资产。刘备无权无势无兵,最终能建立蜀汉,姓刘才是其金字招牌。
《百家姓》里赵姓名列榜首,是因为该书出现在宋朝,而宋朝皇帝姓赵。 “两个半”贵姓:不能回答“免贵”、“不贵” 除了国姓,唐宋以后还有两个姓氏也成了贵姓。
哪两姓?一个孔姓,是孔子的姓,另一个张姓,据说是老天爷(玉皇大帝)的姓,还是张天师的姓。因而,民间说天下只有两个半贵姓,孔张以外,皇家的姓只能算半个。
姓这几个姓,如果回答“免贵”、“不贵”,很可能闯祸,因为这冒犯了圣人、神明和皇帝。 “贵”姓 此外,贵姓确也是姓氏。
其源流众多,最正宗的一支源自颛顼玄孙陆终,以其分封地贵邑得名。这只是礼貌用语,说有中国姓氏都是贵姓。
东汉大姓:南阳邓氏、扶风窦氏、汝南袁氏、颍川荀氏、颍川陈氏侨姓:琅邪王氏、陈郡谢氏、陈郡袁氏、兰陵萧氏吴四姓:吴郡朱氏、吴郡张氏、吴郡顾氏、吴郡陆氏会稽四姓:会稽贺氏、会稽魏氏、会稽虞氏、会稽孔氏关中郡姓:京兆韦氏、河东裴氏、河东柳氏、河东薛氏、弘农杨氏、京兆杜氏山东郡姓: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阳卢氏、陇西李氏、赵郡李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虏姓:河南元氏、河南长孙氏、河南宇文氏、河南于氏、河南陆氏、河南源氏、河南窦氏
其他
义兴周氏、吴兴沈氏,吴兴姚氏,汝南袁氏,汝南周氏,颍川陈氏,泰山羊氏,平舆许氏,河内司马氏,安定胡氏,安定皇甫氏,琅邪诸葛氏,渤海高氏,渤海封氏,上谷寇氏,清河房氏,清河张氏,扶风窦氏,中山甄氏,武功苏氏,钜鹿魏氏,敦煌令狐氏,河间邢氏
本人就姓袁,公安人,属于公安三袁这一脉,袁姓从古至今都是一个贵族姓氏,如汉武帝时期的无双国士袁盎,东汉末年四世三公的袁绍家族,同时期的诸侯中就有袁绍、袁术、袁遗三个同意家族比较强大的诸侯,但是也是一个子孙比较少的姓氏,袁姓虽然是贵族姓氏,但是没有刘姓、李姓、赵姓这样成为国姓的时候,所以也形象到其子孙的广度,但是这样也有很好的一点,就是袁姓是非常纯洁的一脉,有地位,但没有太富贵,改姓袁的人就非常少,基本上华人中姓袁的都是同一脉的骨血。
袁姓是一个专于政治和文学的姓氏,袁世凯虽然是***贼,但是其政治手段还是相当厉害的。至于文学上,我们有一个成语叫倚马千言,这个词是东晋大司马赞扬他手下文官袁虎的,后期还有明时期的公安三袁,也既是我的祖先,清时期有一篇《祭妹文》,作者袁枚。
但是袁姓基本上没有在经济上有所作为的人,当然现在还有一位不得不提,这个人与我是同辈,隆字辈的。如今袁姓主要集中在湖北西南、东北,公安县内有很大一片三袁后裔,还有河南境内,我曾去过南方,从来没见过姓袁的。
袁不但贵,而且相当少。
唐朝贵族姓氏:博陵崔氏、赵郡李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陇西李氏中国历史上的士族政治(或称世族政治、贵族政治、门阀政治),萌芽于东汉中期,亡覆于唐朝末年。
于是,在一种感觉上认为:士族政治,从东汉,经魏晋南北朝,至隋唐,随着经济上的“占田荫客制”和政治上的“九品中正制”两大特权的消失,而呈逐渐削弱消亡的局面。其实这是一种极大的误解。
因为,就历史事实看,中国士族政治时代有两个阶段最为辉煌,一是两晋北朝,二是唐朝。到了唐朝,博陵崔氏影响日深,再次超越了清河崔氏。
唐初作《氏族志》,以出身博陵的黄门侍郎崔民干为天下第一门户,且整个唐朝,来自博陵的宰相也超越了来自清河的宰相,博陵崔氏遂被“天下推为士族之冠”。至于陇西李氏和赵郡李氏,在北魏时,前者的地位要高于后者,同是到了唐朝,后者亦反超前者。
在北魏时,赵郡李氏和博陵崔氏并肩前进:“(帝)纳陇西李冲女为夫人,纳崔、卢、郑、王‘四姓’女充后宫。赵郡李氏人物尤多,各盛家风。
世言高华以五姓为首。”有唐一代,赵郡李氏更为显赫,出宰相17人,于世家大族中为最多。
博崔、赵李之荣盛,是依整个唐朝而综观的,若按传统理解,唐初时的“崔、卢、李、郑”,仍指清河崔氏、范阳卢氏、陇西李氏、荥阳郑氏。不过,由于自唐起博崔、赵李已正式成为超级豪门,所以有唐一代更流行下面的新说法——“五姓七家”:博陵崔氏、赵郡李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陇西李氏,太原王氏。
但无论是北魏时,还是唐朝时,天下士族,崔氏始终排在第一位,在北魏时代,于中国北方,唯一可于之抗衡的是范阳卢氏,后来的“崔、卢、郑、王”、“崔、卢、李、郑”、“崔、卢、李、郑、王”、“崔、卢、王、谢”,都是崔、卢排在前两位。而郑氏,或排第三,或排第四,始终在“四姓”与“五姓”之内,只有王、李二姓在排列中有变化。
综观“五姓”,自北魏至唐的名望与实力,以5分为制:博陵崔氏呈大幅上升趋势,打5分(16位宰相);清河崔氏呈小幅下降趋势,打4分(12位宰相);范阳卢氏呈中幅下降趋势,打3分(9位宰相)。缺乏标杆人物与重臣;荥阳郑氏呈中幅上升趋势,打4分(13位宰相);陇西李氏呈持平趋势,打4分(12位宰相);赵郡李氏呈大幅上升趋势,打5分(17位宰相);太原王氏程大幅下降趋势,打2分(10位宰相)。
唐朝时,虽在“五姓”,但作为郡望——“太原王氏”这几个字的影响力有限,在整体上已大大次于崔、卢、郑、李。原因除了缺乏标杆人物与重臣外,还有自北魏时起就家风不显有关。
在唐时,次于“五姓七家”的士族,是京兆韦氏(16位宰相)、河东裴氏(17位宰相)、河东柳氏(3位宰相)、河东薛氏(2位宰相)、弘农杨氏(11位宰相)、京兆杜氏(10位宰相)。前四个为“关中四姓”。
而京兆韦氏更是“关陇集团”的重要核心成员;河东裴氏则是整个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家族,“懿夫百家郡望,四姓为先;天下氏族,莫如裴氏!”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东晋南朝四大侨姓王、谢、袁、萧中的一员,兰陵萧氏累世与隋唐皇室联婚,而成为“关陇集团”的重要成员,作为特殊分子,竟出了10位宰相,贯穿唐朝,其力量也不容忽略。依唐时上面诸姓之实力与名望,排名为京兆韦氏、河东裴氏、兰陵萧氏、京兆杜氏、弘农杨氏、河东柳氏、河东薛氏。
题主问题不明确,如果指的是讨董时,那就简单了。当时袁绍屯兵河内于洛阳北,袁术屯兵南阳于洛阳南,曹操等在东边酸枣,董卓怒杀留驻洛阳的袁氏满门五十余口。当时袁氏以为董出自袁魁门下,不会杀害。
如果指后来袁氏败亡,那只能怪袁氏的内讧传统了,汉末割据初期是二袁之争,袁绍、曹操、张邈、刘表对抗袁术、孙坚、陶谦、公孙瓒,期间阿瞒做大。紧接着袁术称帝,众叛亲离,被曹操刘备诛灭,其子孙散落江淮。于是进入第二阶段,袁曹之争,这段大家都熟悉,官渡后袁绍败退平定河北内乱,其后两年病死。三子一甥发扬先辈传统,高干自立并州,袁熙打酱油,袁谭袁尚内讧。曹操攻破黎阳受阻邺城,郭嘉献计退兵观鹬蚌相争,曹操从之,结果二袁不负众望你死我活,最终流亡辽东为公孙度所杀,曹操一统北方。
不知道那个是您要的结果,或者是别的袁氏?
网友在看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