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百家姓谢姓。谢氏始祖祠堂,始建于明正德年间,当地人称“大祠堂”。传说中任姓谢氏至少已有3500年的历史了,在“夏商周”三代之际几乎湮灭。姜姓谢氏已有2800年历史,源于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金华东西谢营村。
泗门谢氏在明代分房十八支,每房支都建有祠堂。如今,这些房支祠堂皆已不存,唯有“四门谢氏始祖祠堂”仍保存完好。
该祠堂位于后塘河村,当地人称“大祠堂”,始建于明正德年间,由谢迁倡议、谢丕承建。谢丕是谢迁仲子,弘治十八年(1505)中殿试一甲第三名(探花),官至吏部左侍郎兼翰林学士掌院事。大祠堂正门阳额上“四门谢氏始祖祠堂”八个大字,为明代谢正所书。谢正是谢迁长子,以父荫授中书舍人,后入文渊阁办事,预修皇史,升礼部员外郎,敕封辽主副使。谢正精四体书法,《东山志》说他“真草出入颜赵间,篆隶尤有秦汉人风致,西涯李公雅敬服之。”
进正门,里面三大进十五间。第一进中间奉迁姚始祖长二公神主像,东西分奉十八昭穆神主像。第二进中间奉三太傅主像,即晋太傅谢安、宋太傅谢深甫、明太傅谢迁,东西分奉于贤公(即谢选)、汝湖公(即谢丕)神主像。一、二两进都是高大的宫殿式平房,非常开阔气派。第三进为楼房,奉晋朝时迁江南始祖伯登公神主像,东西分奉绳武公、道渊公神主像。第三进建筑风格与前二进绝然不同,木件雕刻极为细致,有鲜明的徽派建筑风格。
东侧楼下墙壁上嵌着一块石碑,字体圆润饱满,没有书写者落款,据考证是前清举人谢家山十岁时所书。祠堂东侧有八间平房,解放前为管祠人所住。再东首房子为停灯棚,泗门元宵灯会曾是余姚境内规模最大的灯会,起源于元代,已有600多的历史。祠堂西首有五间平房,为谢氏积谷仓。整个祠堂占地2200平方米,规模之大、保存之完整,为浙东地区所罕见。
祠堂内外,本来还有内紫禁城、外紫禁城,形制仿亲王级规格。传说宋末,有个叫“谢绪南”的义士,闻元兵攻陷临安,就投水自尽。后多次显灵助朱元璋部抗元,被明廷封王。大祠堂在规格上沾了他的光。祠堂前大通路上,原有二座牌坊,东为“太傅流芳”,西为“东山并秀”,坊额为明代余姚三阁老之一的吕本所书,都毁于解放后的政治运动中。
祠堂前河泊中还有“文房四宝”,自北向南依次为“墨、砚、笔架山、白纸”,都是人工堆积而成。如三个小土包堆成山丘状,称“笔架山”,山上植树意为“毛笔”。河泊象征白纸。“砚”是一个深水漕,通年不会干涸。“墨”则是一个形似圆墨的小岛。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在解放舟山群岛前夕,曾在这“文房四宝”里多次作过渡水登陆的军事演习。
泗门谢氏三太傅祠泗门谢氏三太傅祠(俗称大祠堂],为泗门谢氏祖祠,三太傅是指晋太傅谢安、宋太傅谢深甫、明太傅谢迁,谢迁为谢安第三十八代嗣孙。三太傅祀原为谢氏家庙,在明正德年间由谢丕所建,在清嘉庆辛未年重建前庙,增建后庙。同治壬戌年遭太平天国乱军洗劫焚毁,光绪三年由宗长谢盈松主持重建,唯外墙正门石结构仍为明正德年初建时原物,墙门上横额“四门谢氏始祖祀堂”为谢迁长子谢正所书。祠门对出原有大石埠,对河还有笔架山,祠前原有大型石牌坊二座,均毁于天灾人祸,一为“东山并秀”坊,毁于1956年大台风;一为“太傅流芳”坊,毁于1965年“除四旧”。现由泗门镇政府重修保护,已对外开放。
网友在看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