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一起名

当前路径: 首页 >> 百家姓起名

喻姓的来源何处,六大源流告诉你

  解读百家姓喻姓。古老姓氏喻姓来源于何处,六大源流告诉你。喻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来行榜上名列第二百七十四位,人口约七十一万三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045%左右。喻姓在大陆和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

  源流一

  “谕猛,字骄孙,后汉人,为薛令,汉和帝永元己丑(公元89年)升苍梧太守,为清白吏,郡人称之。改姓喻,为喻姓第一大支始祖。”喻氏后人大多尊奉谕猛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公族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或复姓省文简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俞豊氏,芈姓,楚公子食采于南阳豊亭,因氏焉。”


  在宋朝以后,在俞豊氏族人中有的与喻氏合并为一,省文简改为单姓喻氏,亦有省文简改为单姓俞氏、豊氏者。豊氏,就是现在的豆氏。


  源流三

  源于官位,出自秦、汉朝时期官吏使喻,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使喻,亦称作喻使、喻令,就是传令官。在史籍《史记》中就记载:汉朝初期,在公元前180年农历7月18日太后吕雉逝世后,西汉开国名将灌婴立即屯军十万于荥阳,并“遣使喻至齐王及其他诸侯处”,专待吕氏一族有谋夺汉位之变,即群起而诛之。此后太尉周勃与丞相陈平在宫中作内应,后在齐王刘肥的命令下,“至辛酉(农历8月27日),斩吕禄,笞杀吕嬃,分部悉捕吕氏男女,无少长皆斩之。”在汉王朝“廷灭诸吕”这一历史事件中,大将军灌婴派出的那些“使喻”,就是与其他诸侯和大臣们联络的传令官。使喻、喻使、喻令之官称一直沿用至王莽篡汉之际,到东汉时期改称长史令,下辖若干长史。


  在使喻、喻使、喻令等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位姓氏者,称喻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四

  源于谕姓,出自春秋时郑国贵族后裔渝氏,属于以音讹变字为氏。在史籍《路史》中记载:“郑后有渝氏,通作喻。”在史籍《通志略·氏族略》也记载:“今喻氏多作谕氏”。渝氏、谕氏改为喻氏始于东汉,始祖为苍梧太守谕猛,以谕定与喻字形相近,读音也往入混淆难分,喻字又比谕字少四笔(指繁体),遂改为喻氏。


  按史书记载:“谕猛,字骄孙,后汉人,为薛令,汉和帝永元己丑(公元89年)升苍梧太守,为清白吏,郡人称之。改姓喻,为喻姓第一大支始祖。”谕猛的后代,在汉朝并未全部改为喻氏,直到东晋,还有裔族豫章人谕归,作过曲阜令,着有《西河记》,他也是谕猛的后代。谕归后来也改为喻归。


  另,今有诸多姓氏书籍中跟随着《通志略·氏族略》的记述而定论:“在谕归改为喻归之后,世上再无谕氏”——这个结论是十分错误的!在今湖南省的长沙市、张家界市、衡阳市,云南省曲靖市、迪庆州,台湾省的云林县等地,依然有许多谕氏族人分布,他们都是谕猛的后裔子孙。因此,在姓氏学领域研究的过程中,切忌“人云亦云”,而且绝不能以“抽样调查”的结果作为考察结论。


  源流五

  源于鲜卑族渝汾氏,在史籍《姓脑》中记载:“渝汾,夷姓,鲜卑部族。”鲜卑族渝汾氏,实际上源出喻婆罗门,出自秦汉之际生活在西北地区的古山羌氏族部落,史书中对其记载极缺,曾一度依附于匈奴,在匈奴民族被汉武帝刘彻击溃之后,该氏族部落游牧于代北地区。到了南北朝时期,在拓跋·诘汾为首的拓跋鲜卑部迁徙到原匈奴旧地之后,占领了东西一万二千里,南北七千余里的广袤之地,由于拓跋·诘汾率部迁徙立了大功,在部落间颇有威望,拓跋·诘汾的儿子北魏神元皇帝拓跋·力微(公元174~277年)遂利用西北地区一度强大的鲜卑没鹿回部,逐渐吞并了其他鲜卑部落和当地各个少数民族部落,之后又吞并了没鹿回部,从此拓跋·力微便成为统帅骑兵二十万的大酋长,并建都帐于五原(今内蒙古五原)。这个期间山羌喻婆罗门被兼并入鲜卑白部大人所率领的陇西鲜卑。


  (公元258年),拓跋·力微迁都于盛乐(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和林格尔)。为了表示自己有莫大的权势,于当年夏农历4月在盛乐祭天。诸部大人皆来助祭,只有白部大人观望不至。于是拓跋·力微怒而杀白部大人,诸部畏服,拓跋部从此取得了西北地区鲜卑诸部的统率权,并取得了大酋长的世袭权。从此,山羌喻婆罗门氏族部落逐渐融合入鲜卑民族,分迁于山西汾河流域,以故部落名称为姓氏,称渝汾氏。到了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元宏)执政,他于太和十九~二十年(公元495~496年)将都城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至洛阳(今河南洛阳),使鲜卑势力入主中原,统一了中国北方,之后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政策,在其过程中,渝汾氏族人再次被分化入鲜卑各部,分改为喻氏、于氏、俞氏、渝氏等,逐渐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六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苗族、侗族、彝族、土家族、藏族、傣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喻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喻氏,世代相传至今。




上一篇     下一篇


网友在看


友情链接

首页 | 帝一起名 | 帝一辞典